《棋廿三》director moves

這是一個思辨型的戲,討論過程至為重要。劇中對戰事討論的結果在歷史上早已成定局,因此呈現在觀眾面前的討論需要避免煽情,從而讓不同看法,不同理解,不同角度,不同觀點可以客觀地,冷靜地展現出來。

中日戰爭只是這個戲的時代背景,但也是這個戲的危險位, 更是挑戰位。

整個演出調子是冷的,但在底層,卻是熾熱的。觀眾在劇場裡看似是冷眼旁觀,但思想卻會被衝擊得翻滾。

劇中以日本人的背景來討論侵華,在中國人的作品中較為少有,大膽挑戰觀眾撇開民族情感,進行理性討論的地方。

劇中人物來自不同階層,有前途無限的天才青年,有代表著修養、文化、藝術領導的名人棋士,有軍人, 有商家, 有草根下人,它們各有自己的生活背景和原因,與及對自己的要求。這些構成他/她們對棋道,對戰爭的想法。當中或許有些想法會與觀眾接通,有些想法會惹來爭論。

想法言語文字行為習慣文化想法。想法通過語言文字來表達;語言文字藉著實踐化作行為;行為重複成為習慣;習慣累積演進為文化;文化又影響著想法。本劇將在這個循環中激起思考。

《棋廿三》表面上是說日本人的故事,但內容處處蘊含着中國棋藝的千年文化及思想:仁與義,忠與孝,羞恥心。最後,還有日本棋壇無人匹敵的華人棋手吳清源和他的吳氏佈局。戰爭就發生在圍棋文化融合得天衣無縫的中日兩國之間。

戰場上的對立、棋盤上黑子白子的對立、觀眾與台上角色的對立,在劇場裡被放大,被挑起。之後,我們一同把個人感受放下, 一起回望、審視、思考。

兩極化,非黑即白的對立式思維,在惟利傳媒的渲染下彌漫著今天的香港社會。這種非友即敵的兩極思考模式,在愚弄着我們的智慧。戴卓爾夫人說過:「今天我們被個人感受佔據了腦袋,再沒有人懂得真正地思考!」

 

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