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總監的話

這兩年,是劇場空間多變的時期。搬團址、藝術總監及行政經理相繼離職、與美國加洲的製作公司跨國合作原創英語音樂劇……

不變的是我們對戲劇的堅持。

走了十五年, 劇團的方向與藝術路向進入關鍵時刻,這已不單單是劇團自身進步與發展的問題,而是如何突破現有香港劇場生態,穩中求變:在劇團原有的藝術方向上,繼續壯大!縱向,在成熟的文本基礎上,以「舞台美學」 (Scenography) 為軸心,探索不同的可能性;橫向,加大推廣「舞台美學」的力度,一方面鼓勵觀眾以不同切入點閱讀演出,一方面推廣至學校,協助老師及同學,在編、導、演之外,以「舞台美學」豐富他們的創作,同時,輔以以善用校內設備資源為基的技術製作工作坊。

劇團創立之初,以兩條腿走路:「翻譯劇」及「舞台美學」。到今天,這形象已確立在劇界及觀眾當中。

我們仍然相信,成熟優秀的劇本,不分國籍。事實上,少數本地的優秀劇本,亦已翻譯成外語。我深信,終有一天,歐美上演本港劇本是家常事。

與此同時,劇團明白本地劇本創作的重要,亦瞭解香港劇本創作的客觀問題。定立演期,為演出而寫,趕死線,趕圍讀,演員救劇本…等是過去普遍存在的狀態。所以,為了讓劇作者有更充裕的時間創作,劇團一直以來,以三年為一週期,演出一系列「中國人」為主題的創作劇。由《大刀王五》、《細鳳》、《哲拳太極》、《女帝奇英傳》等 (還有因應易卜生節而創作的《黑盒內的易卜生》)。

近年,本地原創劇本,有長足的進步,有目共睹。新生代中亦出了多位出色的劇作家。故此,我們決定由三年一個創作劇增加自兩年一個。同時,為了營造更健康的創作環境,劇團於未來,將專注於一位編劇,並配以公開劇本圍讀,務求創作出優秀而成熟的劇本。

張飛帆的加入,除了在劇本創作上為本團注入新力軍外,張氏會在劇團市場推廣及宣傳上,打一劑強心針。

至於選擇海外創作劇本的方向,仍是以深入淺出的「思‧辨」形劇本為主。讓觀眾能思考自身及自處的環境。當然,看得開心的劇本仍佔一席位。

 

劇場空間一直實踐著Scenography (舞台美學)這個核心概念:在空間中造文章,創作出會講故事的空間。從創團作《鐵達亂尼號》開始,一直在探索、嘗試。到《十二怒漢》,已趨成熟。

在未來,劇團將持續這方向創作,努力不懈地作更多的探索、嘗試、開拓,以外在的空間,引發內在的空間。同時,會主力推展Scenography (舞台美學)這概念況給觀眾,學界及公眾。以網上短片系列的形式,深入淺出地介紹Scenography

和技術製作。內容包括如何欣賞舞台上各項的設計及其背後的理念、到設計/製作的過程與技巧,到技術部門製作及管理。此系列將分階段拍攝及於網上播放。

此外,在承傳及開拓觀眾方面,學校的工作實不容忽視。劇團將會有系統地開發一系列針對中學老師及學生的舞台美學及製作工作坊。以學校的「影」、「音」、「光」資源為基礎,配合實踐,加上「個案學習」(Case Study),將「舞台美學」介紹到一直以「演」於「編(文本)」為主導的學校製作。一方面擴闊學生的藝術視野,一方面充分利用資源,同時提供另一種創作模式的選擇。

 

因應張可堅先生的離團,劇團決定以創作總監為劇團的舵手。

 

我相信,藝術源自生活中的創作。藝術作品的高底,不單單在乎於手藝技巧方法風格,中心點是創作人必須懷有一顆赤誠之心,熱愛生活。將生活中觀察到的,經歷到的,感受到的,投射在創作過程中,以作品回應生活。

今天大多數人心中,對「藝術」,或多或少都有一套狹義的定性。「創作」一詞,涵蓋面較闊,可將這類狹義解毒,亦延伸至我們的生活中。

這是劇場空間未來三年要走的路。希望這條路的另一端,是一都劃有彩虹的門。

 

余振球

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