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要的,是怎麼樣的戲劇生態?

施政報告在文化藝術界方面的重奌是「培養藝術行政人員及年青藝術工作者」。這方面的需要,實不容置疑,十分讚成。

從現在香港專業戲劇的狀態來看,培養藝術行政人員,能解未來西九的行政人手需求。

培養年青戲劇工作者,每年演藝學院都有一批年青人投入戲劇工作者行列。他們有些投身旗艦團作月薪全職,少數進入影視娛樂團,大部分以部頭式參予中小型劇團或自組劇團申請資助製作演出。這亦是這數年間演出製作大增至每年三百多個的原因之一。

現今專業戲劇的發展進入一個瓶頸狀態。

過去,港英時期到回歸政府都沒有在表演藝術政策及生態上作過仔細的硏究。

政府一直都是以資助、補貼為主要模式。過去三十年,除了加入官辦\旗艦劇團外,戲劇工作者都在「半溫不飽」的狀態下、燃燒自己的青春、付出汗水與時間,與政府的「資助」,肩並肩的「補貼」每一位觀眾。觀眾量的不足、官僚們對本地製作在政策上、心態上、及製作\演出費上的歧視、演出製作數量上的激增,在在令專業戲劇工作者舉步為艱。但他們仍能在這狹縫中發展拙壯成長。

事實證明,香港的戲劇工作者的水平,已達國際水準。今天,主政者稍為覺醒(這批在狹縫中成長的藝術家功不可抹),提倡文化藝術產業化,但專業劇場生態並沒有多大改變 。觀眾量增加了,但仍嚴重不足,與演出數量的比例,更有倒退的情況。藝發局的行政資助增加了,但總追不上租金及劇團的增長和成長。LCSD給本地藝團的製作費比市政局時期增加了,但還是追不上製作成本;與海外藝團演出費的政策還是有差異。

舉一個真實個案:本地專業劇團製作一大型現場樂隊伴奏的經典百老滙音樂劇,LCSD 提供的製作費為七十多萬。台前幕後參與的約有50人,排練最少2個月。每人平均薪金不足萬五元。這還是在沒有道具服裝佈景燈光音響化裝•••等等支出的情況下才有可能。

這出現了兩個情況:

1,縱使我們有比美百老滙的創意和水準的創作人和表演者,但我們沒有資金製作佈景、服裝、燈光、音響•••等等。這樣,舞台設計只可以簡約、什至空台;服裝演員自備;燈光只能用場館設備,今天常見的電腦燈欠奉。音響卻不能節省了,怎麼辦呢?第二種情況就出現了。

2,尅扣已是微薄的參與者薪金,投放在硬件製作上。謹能糊口的薪金變成不能糊口。大家都是人,要供樓交租吃飯。故此,人人都要身兼數職。創作、排練都不能集中,令事倍功半。在創作上、演出水平上都不能再有突破。

這情況已成常規(common practice). 是今天香港創作人及戲劇發展的瓶頸。

在英、美、歐,演員競爭大演出機會少,但若遴選成功,可得合理報酬,能專心排戲創作,不用再兼差四處奔走。在香港,演出機會多,但永遠要身兼數職才能糊口。每天09:00-23:00 早午晚三份工作是司空見慣。試問還哪有時間鑚硏藝術創作?

可惜的是,大多數的中小型劇團沒多餘資源聘請更多藝術行政人。受訓後的人材大有可能被政府部門、西九、及小數旗艦藝團吸納;更多的年青人投入戲劇工作,令更多人從事09-23Multi-jobs 的生涯?亦有可能令演出製作數量持續增加,卻未必能提升藝術水平。

我們要的,是怎麼樣的戲劇生態?

1,觀眾拓展是當務之急。教育是其中最重要的環節之一。在教育建製上建立完整的藝術教育是根本。另一方面還需要其他政府部們、傳媒、旅遊界•••等方面的全力支持。譲市民更多接觸。多接觸是潛然默化教育的起點。

A, 建立社區劇場。在各政府參與的屋邨中,包括公屋、居屋、夾屋、房協屋、市建局項目、公私兩營項目,設立80-100座位的黑盒劇場,讓街坊市民參與。

B, 於屋邨商場設立藝術資訊站,譲資訊更普及。

C, 現在香港社會大眾對文化藝術仍然處於半閉塞狀態。傳媒,包括傳統的報刋、電視電台、及新興的電子電腦,在帶領社會認識文化藝術上擧足輕重,在政策上必須耍加以配合令更多傳媒加強報導介紹文化藝術。如能在續牌\發牌條款中加入「必需在黃金時間加入藝術資訊節目」、「必需在睌間新聞報導中體育新聞前後加入藝術新聞」、「必需每週(期)有一版藝術報導\評論」•••等等。

D, 在旅發局有力支持下,鼓勵酒店旅館大堂、出入境口岸大堂、港鐵站•••等當眼處設立藝術資訊站。

E,爭取法定五天工作,譲市民有餘暇及精力參予看戲和參與文化藝術活動。

 

2,鼓勵商界支持,資助藝術,以另一種形式回饋社會。從而建立全職、可持續發展的產業環境。在經濟主導一切的今天香港,發展商及巨賈們在賺取最大利潤之餘,在公司文化及社會責任上,推動文化藝術可大大改變社會氛圍。在政策上必須建立誘因及條款讓利潤龐大的企業實質地以支持藝術回饋社會。

A, 於政府賣地中加入條款要求提供一定空間作藝術用途。

B, 商業機構資助非牟利團體演藝項目可獲免稅。

C, 設立「藝術公益金」,商界捐款可免稅。

D, 「一億一藝團」:強烈鼓勵每年盈利超過一億的大集團以全年行政資助的形式支持非牟利中小形藝團,可獲特殊稅務優惠。

E, 港鐵站內售票機旁設立演藝節目售票\取票機。

F, 於領滙商場設立藝術資訊站,譲資訊更普及。

 

3,重新檢視LCSD的「主辦」(買show)本地製作政策。

A, 提高門票補貼額,從而提升製作費至合理水平。好讓專業演藝工作者獲得合理而有尊嚴的報酬。

B, 將主辦本地專業劇團製作費的規限與邀請海外團體演出費的政策看齊。

 

4,協助本港藝術工作者面向世界舞台:包括

A, 擧辦香港演藝展銷會Hong Kong Performing Arts Market

邀請海外presenter, promoter 來港認識本港藝術工作者,建立網絡。可參考海外不同的Performing Art Market ,配合香港演藝生態而策劃。

B,全力支持本港藝術工作者參加世界各地的重要展示會,如「首爾演藝展銷會」(PAMS), 「澳洲演藝展銷會」(APAM), 「東京藝術見本巿」(TPAM), 「加拿大演藝展銷會」CINAR、「美國演藝展銷會」APAC/CNYC….等等•

香港的演藝工作者過去在這些大型的國際演藝展銷會中近乎隱形。香港本土專業演藝工作者的藝術水平已達國際水平,我們的產量和水準一奌也不比西方國家弱。可惜我們缺乏「外銷」政策,導致缺乏外銷心態與方法。以致我們在這方面大大落後於比我們遲起歩的韓國與內地。韓國、加拿大、澳洲、英國和北歐•••等國家文化部門大力支持本土藝術家出外,他們在行政上、經濟上組織本土藝團出訪及參加此類展銷會。我們的鄰居澳門也已整裝待發,香港呢?

事實上,回歸以來,政府在政策上從沒切實重視藝術培育及實際作出重點支援。到今天,才實在地踏出第一步。在起步期,原則上不應傾斜於任何類型的藝術界別、工種、表現方法、創作模式、內容、創作人…等等 。在不同的情況,不同的需要下,我們或許會鼓勵某一類 (人)創作, 但政策上不應偏重某一類(人)。突破現有瓶頸,平衡健康地發展,持續地支持本地創作人在合理條件下創作,並全力協助創作衝出香港。這樣,香港戲劇成為文化創意產業重要一環,指日可待。

余振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