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ject Description

灣仔社區劇場計劃

灣仔社區創作室

結合多元智能及藝術,促進灣仔區學生認識社區

在現今的新知識形公民社會裏,多元智能已成為不可或缺的個人資材。而當中除了智力外、思考能力、創意思維、人際關係、管理知識及公民意識都是不可或缺的部份;另一方面,把課程與社區整合更是現今通識教育的大趨勢,社區研習及探訪更往往是課程的重要部份,透過藝術的方法去參與社區及表達對社區的感受更是培養多元智能及社區歸屬感可取的方法之一。

為區內學生提供一個更全面的學習機會,我們特別設計「灣仔社區劇場計劃」,目標在於讓學員透過工作坊,以多元性的角度重新審視自身、社群、社區及文化的環境和生態形勢。希望透過今次的活動的提升學員的多元智能,更能認真檢視對自身社區的感受。

社區劇場工作坊由不同領域的藝術工作者擔任導師,他們包括裝置藝術、攝影、舞台、音樂、文字工作各領域。目的主要是讓學員與藝術工作者在互動與交流的基礎上,接觸灣仔社區的環境,「發現」和「蒐集」對灣仔的印象和感覺,並在「灣仔社區創作室」展覽展出,所有參展作品於2月至3月期間,在各參與學校作巡迴展覽。

聖雅各小學上下午校
何東中學
香港真光中學
佛教黃鳳羚中學
展覽日期:2008年1月16-22日

展覽地點:集成展廊 ( 灣仔軒尼詩道302-308號集成中心高層商場 )

主辦:聖雅各福群會社區發展服務

製作:劇場空間基金有限公司

贊助:灣仔區議會

展覽場地贊助:集成中心

鳴謝: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

聖雅各小學上午校 – 灣仔快拍
導師 羅金翡
計劃簡介:以個人觀點出發,以專業相機或隨身手機,輕鬆拍下對灣仔的印象和感受,理解自己跟社區的獨有關係。

聖雅各小學下午校 – 舞台設計@灣仔
導師 譚達強
計劃簡介: 本計劃旨在透過同學們對灣仔社區「發現」及「蒐集」,令他們對灣仔 社區建立更多認識及認同感,例如「蒐集」大量有關灣仔社區之圖片,或「發現」灣仔社區之新舊建築物、人物、生活空間等。在討論及創作過程中, 同學們亦發掘灣仔社區多姿多采的一面,在現代繁榮鬧市中依然保留著香港傳統 文化的另一面。

「舞台設計@灣仔」是以舞台設計之視覺語言,表達及審視這華洋新舊集處之社區,同學們以舊鞋盒為原創作意念,反影灣仔社區之多元社、廷續性、及可塑性,利用「蒐集」之圖片資料及個人藝術創作技巧,展示他門對灣仔社區之”發現”及個人感受。最後以拼貼形式再創作之舊鞋盒空間,表達對灣仔社區「生活舞台」之縮影,亦展示同學們及對灣仔社區末來發展之願景。

何東中學- 紀錄片X旅遊節目──穿梭灣仔舊建築
導師 陳煒雄
計劃簡介:
動:十位中四學生,計劃一次灣仔舊建築之旅,並將過程用錄像拍下,捕 捉街頭現況,除部份資料介紹外,大部份時間她們隨意、隨時在鏡頭前傾談、 說感想或經歷。全程由學生輪流持機拍攝,忠於她們「看」事物的角度,最後由 導師剪輯成現時播放的片段。

靜:起行前學生們自己選景點,收集/拍攝該處的古/今照片,加上簡短的文字補充,以她 們喜愛的、各自的美術形式襯托,展現於展板上。
不以追求質、量的準則開展一個作業,只要有投放心思,成品自然有它的素質,而且還富有作者(們)的個性。從成品中看見自己的足跡,是一種體驗。

香港真光中學 – 灣仔掠影
導師 陳錦樂
計劃簡介: 一連幾個週末,聯同真光中學的同學,以不同的主題進行拍攝,把灣仔 這個社區的不同面貌紀錄下來。這些就是他們創作的成果。

佛教黃鳳羚中學 – 行街啦喂
導師 許敖山
計劃簡介: 或許大家說現今是視覺主導一切的時代真的沒有說錯。若有朋友想要看看十年前 灣仔會展的面貌,大概他能在某書本某網站找到相關的相片(甚至影片);但要是他 想聽聽十年前灣仔地下鐵的月台廣播的話,肯定是難過登天。就是這個原因,我們決定 帶著手提錄音機去「行街」。我們到過的包括巴士、巴士站、地下鐵站、不同的街道、 修頓球場、甚至電腦商埸。對我們來說蒐集灣仔的聲音不單止是客觀的環境記錄,這更包含了 我們一班同學對灣仔社區的印象和感覺。最後,我們利用電腦軟件把這些素材剪接成為一段完整的作品,讓大家用聽覺去感受這一段聲音旅程。